1995年,我從澳門培正中學畢業,正值《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后、澳門回歸祖國前夕的過渡期。那時電視中常常播放著律政劇,法庭上的控辯交鋒、司法體系對正義的守護,深深啟發了我。站在新舊時代的交匯點上,我將北上求學的志愿填寫為中山大學法學院(前身為法律系)國際經濟法專業。
在中山大學求學的四年里,我不僅系統學習了法學知識,更深刻認識了改革開放后國家的巨大變化及現代法制建設的進程。大學臨近畢業之際,香港已回歸祖國兩年,澳門也即將迎來政權交接的歷史性時刻。我意識到,要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有所作為,必須深入了解不同法系的思維模式。因此,我選擇回到香港,在香港城市大學攻讀中國法及比較法學碩士。這種跨法域的學習經歷,讓我建立起雙重視野,為日后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修身與立業
我的人生軌跡始于兩位導航者的牽引,一位是我的父親,一位是我的恩師。從小,我便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成長,父親在50年代從香港來到澳門,從一名小職員做起,在金融界深耕50年,見證澳門金融業從銀號邁向現代商業銀行。曾和父親共事多年的老前輩形容父親在職場上是一個辛勤兢業,為金融事業鞠躬盡瘁,常常廢寢忘食的金融人。父親對每一項工作及任務都精益求精,這種執著深深感染了我。他不僅在職場上取得成功,更以謙虛恭敬的態度待人,總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他的言行塑造了我的人格,讓我明白真正的成功在于以謙遜和善良的心態對待他人,時常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另一位對我影響深遠的人,是我的恩師歐安利大律師。他知識淵博、見解獨到,尤其在民商事及金融法律領域貢獻卓越。他對法律的精準解讀、對復雜案件的細致分析,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敏銳洞察,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名優秀律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職業道德和責任感。他慷慨地分享了他的知識和經驗,從法律條文的解讀到案件處理的技巧,法學理論及業務實踐的結合,從客戶溝通的藝術到職業道德的堅守,每一課都讓我受益匪淺。他對我倍加愛護,亦師亦友,我的父親過身后,我更視他如我的父親。
啟航與深耕法律專業
自香港畢業返澳后,有幸跟隨恩師并在他的事務所實習。機會雖好,但我深知,成功系于不斷努力耕耘,主動爭取及珍惜每一個工作經驗,才能使自己真正學有所長。記得工作之初,我主動請纓協助維修復印機,更換水機的蒸餾水瓶等雜務,亦積極主動請同事把一些工作分配給我,讓我有機會學習。我始終堅信,在任何一個行業內,知識的積累與機會的把握都是不可或缺,凡事謙恭以禮待人都能和同事們建立緊密的關系。我深明,每一個細節都是成長的契機,每一次嘗試都是經驗的積累。
在恩師的事務所一直學習及工作了十二年后,為了全心照顧年幼的女兒,我選擇離開全職崗位。在2013年創立個人律師事務所,學習嘗試平衡母職與專業,利用女兒上學時段承接一些簡單的案件,這既讓我保持法律實踐不讓自己脫離行業,亦能在女兒重要的人生階段陪伴在側。女兒升中后,我再次全身投入事業,積極拓展專業法律服務。
我一直認為,澳門律師的專業化是澳門律師發展的重要里程。因此,我將重心聚焦于我熟悉的金融法律領域,專注為金融機構提供法律服務。作為非金融業者,為銀行提供專業法律服務對我而言是一大挑戰,唯有深入了解客戶業務及行業背景,方能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因此,我積極向資深銀行業者請教商業銀行運作、信貸與各類金融業務、合規與金融監管等實務知識,并持續報讀相關專業課程及參與講座,系統化累積專業知識。在這條不斷探索的道路上,雖然充滿了挑戰,但每一次克服困難、解決難題,都讓我更加堅定地在法律服務領域前行,努力為每一位客戶提供更優質、專業的法律服務。
見證粵港澳合作機遇與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法律行業帶來新機遇與挑戰。過去,澳門律師深耕本土市場,在獨特法律體系下積累豐富經驗,為本地法治建設奠定基礎,如今大灣區建設打破地域界限,為澳門法律界開啟更廣闊舞臺。
然而,隨著大灣區概念的提出和發展,時代賦予了澳門律師新的使命和機遇。大灣區建設猶如一座橋梁,將澳門與內地市場緊密相連,為澳門律師進軍內地市場開啟了大門。服務領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本地業務,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拓展,走向多元化。
跨境貿易及投融資、金融創新與現代金融、跨境民生事務、爭議解決的樞紐,正成為澳門律師拓展業務的新方向。這種轉變既是時代賦予的使命,也是行業升級的契機。面對不同的法域、司法制度、商業規則和文化差異等帶來的挑戰,跨境業務的實踐,都是提升專業能力及學習歷練的好機會。
年輕律師該如何應對?我常告誡同仁,眼光需放遠,要站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審視行業走向與市場動態。當下,若僅偏安一隅,不積極進取,便會原地踏步,錯失學習良機,并恐將在與內地及香港同業的競爭中漸失優勢。內地及香港律師的專業化發展路徑值得借鑒,因此,澳門律師更應放眼廣闊天地,持續學習新知識,積極進取。盼年輕律師能抓住大灣區發展的合作契機,在學習與實踐中成長為專業且有擔當的法律人才。同時,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澳門的獨特地位,通過參與跨境法律實踐,成長為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經驗的法律人才,為大灣區內的企業和居民提供高質量、多元化的法律服務,為大灣區法治融合與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
家庭與事業平衡
家庭與事業的平衡,是女性人生的重要課題。家庭既是情感的港灣,是力量的源泉,更在關鍵時刻成為支撐事業重啟的力量。
當女兒小學一年級時確診多動癥,因專注力問題在學習上遭遇諸多困擾,常被標簽,人際受挫,我毅然暫別奮斗多年的事業舞臺。此后五年時光,職能治療、興趣班和日常陪伴構成生活主軸,我更專注于培訓她的自理能力,我逐漸發現那些被貼上“注意力缺陷”標簽的孩子,往往對摯愛領域展現超常專注力。正如女兒在培正中學老師啟發下,在澳門時裝畫藝術大賽中多年奪得冠亞獎項,印證每個孩子都是待琢璞玉,需要家長慧眼辨識其天賦,透過專業引導將熱忱轉化為終身志業。
作為父母,我們曾為女兒的成長擔憂不已。從需要密集治療的孩童,到如今是大學視覺傳達專業三年級生,女兒展現的成長軌跡令人欣慰。許多人問我,是否對她只身遠赴異地讀書是否擔憂,但對于多年來對女兒自立能力的培養,我對她投以百分百的信心。初步入大學校園的她,展現了非凡的獨立能力,由于宿舍資源匱乏,一天,她拍了一張照片給我們,向父親請教如何接入洗衣機的喉管,我們才發現,原來她們室友三人共同把購置的洗衣機從地下搬至六樓的宿舍更自行安裝。此外,她還積極裝備自己,從大學一年級開始便報讀意大利語課程,為留學深造做準備,這份獨立性正是父母最珍視的教育成果。
丈夫的支持是這段旅程的重要支柱,對于女兒接受的各種治療及培訓給予全力支持。在我全心照顧女兒期間,他獨力承擔家計,構筑起最堅實的后盾,更鼓勵我在全職照顧女兒的同時仍繼續兼職的工作,成為我日后重返職場的動力。家庭凝聚力不僅體現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更轉化為面對挑戰的勇氣來源——當我們用心經營家庭關系,這份情感儲備終將成為事業發展的獨特優勢。
社團責任擔當
在澳門獨特的社團社會中,法律社團作為凝聚專業力量、推動法治建設的重要載體,承載著社會治理與行業發展的雙重使命。作為一名長期參與法律社團事務的律師,我深刻體會到,法律人既需以專業能力回應社會需求,更應以社團為平臺,承擔起推動制度完善、追求公平正義、普及法治精神的社會責任。
澳門社團文化的多元性,使法律社團成為連結法律界同仁的關鍵紐帶。在社團中,我們定期組織研討活動,針對法律實務難點、立法動態及政策方向展開深度交流。作為法律社團成員,我們常受邀參與政策咨詢,不僅能直接向政府部門反映行業的聲音和需求,更從專業視角為政府建言獻策。通過這段歷程,提升了我們作為法律專業人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今天我參加了政府舉辦的《關于修訂〈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宣講會。內地政府代表詳細解讀了此次協議修訂的具體內容,包括進一步開放的服務領域、優化的服務貿易規則以及相關的保障措施等。通過這次宣講會,我們加深了解了CEPA優惠措施,更好地掌握了內地政策法規的最新動向。這對于我們在涉及兩地業務的法律事務中,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期望將來能繼續透過法律社團在社會的價值,繼續用好這個平臺,積極參與、勇于擔當,為澳門的法治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賦權女性,共筑未來
對于澳門的未來,我懷揣著美好而堅定的愿景與期待。我期待澳門能夠持續繁榮穩定,不僅在經濟上保持多元發展,成為世界級的旅游休閑中心,更在社會、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化都市。
在這一未來愿景中,澳門女性無疑應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成為推動澳門未來發展的強大力量。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她們需要從多方面準備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并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在平衡個人事業發展與家庭關系方面,女性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和抉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得雙職工家庭難以避免地面臨陪伴孩子時間減少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法找到平衡。女性可以更加注重時間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以確保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同時,不忽視家庭關系的維系。當兩者實在難以兼顧時,她們應根據自身情況和家庭需求,勇敢地做出合適的選擇,不必過分苛責自己。
在政策層面,為了支持澳門女性發展并促進社會整體進步,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積極推動性別平等及家庭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執行,確保女性及兒童在家庭中的保護、在就業、晉升、薪酬等方面享有公平待遇,消除職場性別歧視,扶助有需要的家庭。
對于有特殊需要兒童的專業診斷、治療、培訓,以及融合教育的援助方面,政府更應投入更多資源,協助這類兒童,讓他們在一個公平且受保護的環境和社會中成長。
最后,我相信,只要澳門女性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準備應對未來挑戰,并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她們必將在澳門的未來發展中在各個領域綻放光彩,實現家庭與社會和諧共進的美好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