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今年2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一項決定:將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從1994年開始,南京在每年12月13日都會舉行哀悼儀式,包括撞和平鐘、敬獻花圈等,但是這些都是停留在地方層面。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使得對南京大屠殺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培養國家意識的新符號。
我認真地搜索了“南京大屠殺”的相關書籍,結果令我大吃一驚:77年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圖書數以百計,資料性的研究成果堆積成山,但全面記述這場世界性災難事件的作品,有影響的卻只有兩部:一部是25年前原南京軍區作家徐志耕寫的《南京大屠殺》(譯有日、英、法等外文版本),另一部是華裔美籍女記者張純如寫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前者的貢獻是:作者親自走訪了一批戰爭幸存者,那些幸存者的口述十分珍貴;后者則以外籍記者的身份,收集和整理出了不少國外對當年南京大屠殺報道的資料,其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拉貝日記》……然而,令人十分遺憾的是,現有的作品或由于視角單一,或因為資料有限,尚不能全方位、大視角地深刻揭示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全景。尤其讓人遺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國年輕人心目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概念,似乎基本還停留在《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等電影故事上,這實在是匪夷所思。這也提醒我們,真的需要從國家層面來重視南京大屠殺,對我們的死難者同胞進行公祭。
一個意外的發現:77年前日本侵略軍就為他們在攻打南京時陣亡的千余名官兵舉行了所謂“公祭”
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和中國作家,我決意沿著數十年來始終如一地刻苦研究日本侵華史的專家、中外作家以及日本退役老兵、民間人士所走過的足印,去重新回眸那段震驚人類史的悲慘歷史,去撫摸那些早已沉默在天國的亡靈……可是,當我小心翼翼地打開那些落滿塵埃的歷史檔案和苦難記憶時,卻又被一個個意外的發現而深深地刺痛了心。
我發現:日本侵略軍在剛剛屠殺完我數十萬同胞、將我美麗古都變成廢墟后,竟厚顏無恥地做了一件事